?揭秘:騷擾電話背后的“外呼系統”利益鏈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宋杰 | 上海報道

“真的快被煩死了,陌生電話一打進來我就掉線?!?/p>

上海的吳女士近期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反映,每當她通過手機參與線上會議時,總會被突如其來的騷擾電話打斷,導致她不得不重新連接,這不僅耽誤了會議進程,也影響了她在同事和客戶心中的專業(yè)形象。更令她不安的是,對方似乎對她的個人信息了如指掌,甚至能準確說出她女兒的名字,詢問她是否需要課外教育輔導服務。

還有市民向記者投訴,經常接到類似AI語音的營銷電話,有的是問需不需要口腔醫(yī)療服務,有的是推銷房產,有的問詢是否需要貸款。接聽時是回撥的“滴”聲,聽上去就像是他主動撥打的。

針對這一現象,有關部門也實施了相應措施。早在2018年,工信部等十三個部門就曾印發(fā)《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并聯合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

但是,已經是“老生常談”的騷擾電話為何屢禁不止?《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期就此展開了采訪調查。

記者暗訪:電商平臺公開售賣“外呼系統”,商家自稱“合規(guī)”

在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都發(fā)現了“外呼系統”被公開售賣。一名客服告訴記者,購買軟件后,主叫電話可以高達400~500個,而如果用手機直接撥打,一般只能20~30個,高頻次容易被封號。在該商家評論區(qū),“好評”不斷,有人曬出了使用截圖顯示,“今日呼叫次數254,接通次數165,接通率64.96%”。

商家在商品描述中稱,“外呼軟件”適用于實體零售行業(yè)、餐飲招商行業(yè)、汽車銷售行業(yè)、網絡推廣行業(yè)、會展招商行業(yè),不適用于醫(yī)療保健行業(yè)、文玩古董行業(yè)、電商售后行業(yè),此外,“無營業(yè)執(zhí)照無法使用,需審核話術”。

記者隨機聯系到一家外呼系統銷售商鄧經理,以教培行業(yè)銷售員的身份向其咨詢產品。鄧經理介紹,一般收費在0.1~0.2元/分鐘之間,之后她向記者具體解釋了“外呼系統”的幾種方案以及原理。

第一種是顯示真實手機號,客戶提供的手機號綁定到平臺后,顯示的是本機號,這與正常打電話相同。銷售在撥打電話時,是通過微信小程序、APP或電腦端三種方式選擇撥打電話,這種方案,運營商查不到撥打記錄,可以規(guī)避運營商的封號問題,接通率較高。

第二種是外顯虛擬號,打出去是軟件平臺的號碼,通過商家的線路直接發(fā)起呼叫,這種方式只能對外打,客戶打不回來,它的特點是適合批量呼叫,可以同時打多個電話。

第三種是購買電銷卡,線上寄卡,客戶收到后激活認證,通過卡直接對外打電話即可。

鄧經理向記者解釋道,外呼系統運作的原理就是在原來的通話線路上進行了拓展,開發(fā)出中間號線路和回撥線路來撥打電話,避開運營商和工信部對電話的偵查。

“你需要提供號碼綁定系統。用系統打給客戶時,會先接到一個系統中間號來電,接通之后才會打到客戶那邊,也就是比正常打電話多了一個接電話過程??蛻艨吹降氖墙壎ㄔ谙到y上的號碼,查呼叫記錄只能查到系統號碼,避免高頻封號,電腦端手機端皆可操作?!编嚱浝砀嬖V記者?!耙话隳阕约旱碾娫捒ㄒ惶鞊軒资娫捒赡芫捅环饬?,用我們的系統一天可以撥打400次。”

有不愿具名的通信行業(y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如果手機號碼在一天內撥打的電話數量過多,可能被系統識別為高頻呼出,進而導致封號。然而,封號并不僅僅看撥打數量,還包括通話時長、話術等因素?!暗珵榉乐瓜嚓P規(guī)則被規(guī)避,評判標準并不對外公開?!痹摌I(yè)內人士透露。

在暗訪中記者發(fā)現也有運營商在銷售此類系統。9月10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以“企業(yè)主想開發(fā)客戶滿意度回訪電話系統為由”致電10086(上海移動),客服回復說有類似智能呼叫中心的業(yè)務,但是需要對接客戶經理申請,兩個工作日給答復。

12日,記者接到了移動客戶經理電話,在告知其大致需要5個號碼,每日撥打200次的頻率后,客戶經理反饋次日可以告知預算。

14日,客戶經理發(fā)給了記者7種收費套餐,本地通話費在0.1~0.8元/分鐘,號碼月租費在31.5~78元,呼出號碼是“311”開頭的號碼。對話中,這位客戶經理說:“因為你們是營銷為主,這種比較難申請,業(yè)務內容也需要審核,有兩個投訴記錄就會關停公司所有外呼系統?!?/p>

外呼系統在多個電商平臺被公開售賣

外呼推銷:消費者保護的新挑戰(zhàn)

雖然多家銷售商對“外呼系統”的合法性言之鑿鑿,然而其實際運營中可能涉及的法規(guī)風險與道德爭議,卻是一個值得深究的灰色地帶。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分析道,有幾個方面需要探討,一是這種掛著“外呼軟件”名義的騷擾工具合法性存疑;二是企業(yè)的騷擾式營銷中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使用合法性存疑。

他表示,雖然很多消費者都會接到推銷電話,不勝其擾,但消保委收到關于這方面的投訴并不多。

“事實上沒法投訴,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該投訴誰。即便有人較真,相關企業(yè)也會說這是假冒的,不了了之。所以,消費者大多數只能禮貌地掛斷電話。如果消費者懟了幾句,還可能遭到對方的謾罵?!碧平∈⒄f,“這個問題在法律上已經很明確了。沒有獲得消費者的明確同意,就擅自進行推銷,這就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p>

據唐健盛介紹,去年“3·15”,上海市消保委曾經就運營商106號碼的欺詐短信問題代表消費者向工信部門提出意見,此類短信問題也類似“騷擾”推銷電話。但時至今日,也未見任何回復,106垃圾欺詐短信問題仍泛濫嚴重。

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鞠秦儀認為,騷擾電話之所以屢禁不止,除了騷擾電話的技術在不斷升級,給實際操作中進行攔截帶來了技術性困難外,更主要的是相關法律和監(jiān)管層面的問題。

首先,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存在嚴重不足。日常個人使用的各類軟件、平臺均通過各種方式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但對于收集來的信息嚴重缺乏相關的保護意識和舉措,導致信息泄露的發(fā)生率非常高、渠道非常復雜,甚至有個別公司或者團伙利用便利和漏洞,將個人信息買賣做成了黑灰產業(yè)鏈,也給追溯信息泄露的源頭造成了困難。

其次,對騷擾電話這類行為的打擊力度有限。一方面,利用騷擾電話進行商業(yè)推廣的使用者所獲得的個人信息,往往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比如自行進行的技術抓取、從渠道購買非法數據等,無論何種方式,均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向其撥打電話進行營銷,給用戶生活造成困擾,也屬于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

但實踐中對于這類違法、侵權行為的司法打擊力度存在不足,并沒有讓這類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沒有產生司法震懾作用。鞠秦儀建議,未來一方面要積極敦促各類平臺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提高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和舉措;另一方面各類監(jiān)管機構也要從嚴執(zhí)法,大力打擊各類涉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充分形成監(jiān)管的合力和高效嚴格的治理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堵住騷擾電話的產生。

工信部:已為7.1億用戶提供“防騷擾”服務653億次

營銷電話擾民、惡意電話騷擾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活。

2018年,工信部等十三個部門曾印發(fā)《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并聯合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

《方案》中明確規(guī)范重點行業(yè)商業(yè)營銷行為——嚴格規(guī)范金融類電話營銷行為;嚴格規(guī)范售房租房電話營銷行為;嚴格規(guī)范醫(yī)療機構、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的電話營銷行為;規(guī)范人力資源服務、旅游等行業(yè)的電話營銷行為。

為嚴控騷擾電話傳播渠道,《方案》要求各地電信管理機構督促相關基礎電信企業(yè)、呼叫中心企業(yè)、互聯網企業(yè)等,加強語音通信業(yè)務和資源管理,防范電話擾民。各基礎電信企業(yè)要按照“誰接入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語音線路和“95”“96”“400”等碼號資源的用戶資質審查,規(guī)范資源使用,嚴禁為非法經營、超范圍經營提供線路資源和業(yè)務接入。

同時,各互聯網企業(yè)要全面清理網上“呼死你”等騷擾軟件和設備信息,切斷相關軟硬件推廣、銷售和使用渠道。

今年4月,工信部發(fā)布關于2024年第一季度電信服務質量的通告顯示,“來電免打擾”防騷擾服務累計已發(fā)展用戶6.6億,依據用戶意愿提供騷擾電話防護595億次。

8月,工信部發(fā)布的關于2024年第二季度電信服務質量的通告顯示,第二季度,非應邀商業(yè)電子信息用戶投訴中,涉及欠款催收、貸款理財推銷等金融類投訴占比62.6%,涉及零售推銷類投訴占比6.4%,保險推銷類投訴占比2.6%,教育培訓類投訴占比2.1%,其他類投訴占比26.3%。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督促相關企業(yè)對有關線索進行了核查處置,將涉及源頭營銷的問題線索轉相關行業(yè)主管部門處理。

第二季度,工信部部署全面提升非應邀商業(yè)電子信息防騷擾服務便捷性、精準性、可及性。新增上線“短信免打擾”服務,大力推廣“來電免打擾”服務,累計為7.1億用戶提供防騷擾服務653億次。提升源頭共治效能,實時轉辦涉各行業(yè)問題線索,曝光違規(guī)營銷商家38家次,推動相關部門依法處置違規(guī)源頭企業(yè)27家次。

在這過程中,企業(yè)也積極響應。比如武漢某房產中介規(guī)定,旗下所有經紀人未經客戶允許不能向設置“免打擾”的客戶電話營銷,客戶可投訴,經核實,公司將賠付給客戶100元。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18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