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在中國: 在華留學生的成長故事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曉萌|北京報道

在繁華的都市與古老的巷弄之間,有一群特殊的國際面孔,他們帶著對東方文化的憧憬和求知熱情,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這里,他們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近期,《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4位在華留學生,傾聽他們在中國追尋夢想、求學工作的故事,了解他們如何在這片陌生卻溫暖的土地上收獲成長、找尋歸屬。

202.jpg

4位受訪留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    受訪者|供圖

馬來西亞留學生:要做中馬友誼的推動者

5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

習近平指出,中國同馬來西亞是千年結好的鄰居、以心相交的朋友、合作共贏的伙伴。建交半個世紀來,兩國始終坦誠相待、和衷共濟、共謀發(fā)展,中馬關系一直走在地區(qū)國家前列。2023年,雙方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兩國關系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中馬友好深入人心,為兩國關系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前不久,我收到在中國天津大學留學的馬來西亞學生寫來的聯(lián)名信,他們立志做中馬友誼的傳播者和推動者,期待用所學知識服務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兩國友好事業(yè)后繼有人,我對此感到欣慰。

陳佩微就是參與寫信的87名馬來西亞留學生之一。“我們一定努力像兩國領導人期待的那樣,做兩國友好事業(yè)的繼承者、推動者?!彼嬖V《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佩微是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2021年臨近高中畢業(yè)時,親身經歷的疫情讓陳佩微決心投身生物醫(yī)學領域,致力于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

當時,一則中馬合作促進生物科技防疫的新聞吸引了陳佩微的注意。“適逢很多大學來我就讀的高中招生宣講,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介紹了天津大學在生物科學方面的研究優(yōu)勢,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突破,一下子吸引了我?!彼f。

提到她的專業(yè)生物科學,陳佩微顯得格外熱情?!拔覀儗W校工科優(yōu)勢明顯,所以我們專業(yè)更偏重生物設計與制造,與合成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免疫學等前沿學科都有交叉融合?!?/p>

今年3月,學院的iGEM團隊招募隊員,陳佩微第一時間報名。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是一個由全球各地高校和中學生組成的合成生物學競賽,結合了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由于在學校的實驗技能賽上曾獲獎,陳佩微順利入選,她欣喜于離夢想更近一步。

馬來西亞留學生林展永同樣就讀于天津大學。他所在的“海洋技術東盟專班”,是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和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面向中國東盟海洋產業(yè)需求所設立的。這一舉措是為了構建以海洋資源開發(fā)與海洋環(huán)境治理等為主線的新工科留學生教學體系。

“我們會學習海洋資源開發(fā)和海洋環(huán)境管理,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赤潮綜合防控技術在馬來西亞海域的應用研究?!绷终褂栏嬖V《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我本身對海洋環(huán)境治理很感興趣,數(shù)理化底子也不差。我所就讀的高中和天津大學招生部門有合作,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還有線上招生,一看到招生簡章里有海洋環(huán)境治理,我就立馬申請了?!绷终褂勒f。

林展永認為,在中國學習還是非常“卷”的,要跟上老師的進度,只能通過不斷努力。未來,林展永希望可以有機會留在中國深造,在海洋技術這一領域繼續(xù)耕耘。他表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受益者,他期待能為兩國專業(yè)領域上的學術交流作出貢獻。

陳佩微也表達了相似的愿景,她期待自己實現(xiàn)生物醫(yī)學領域夢想的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中國?!拔疫€想到中國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彼M谧x懂中國的基礎上,促進兩國交流。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到馬來西亞投資創(chuàng)業(yè),給兩國的青年都帶來了很多就業(yè)機會?!标惻逦⑾嘈牛谥袊牧魧W經歷將極大提高她的就業(yè)競爭力,增加自身發(fā)展機會。

韓國留學生:中國是一個溫暖、神奇的國家

“2017年我來中國學習語言,去過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等地。每個地方雖然景色不同,但是當?shù)厝硕挤浅S押?,盡管語言不通,很多人還是熱情幫助了我?!痹谏虾4髮W國際商務專業(yè)讀研的金度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中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溫暖和神奇的國家。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很想來中國生活?!?/p>

“2018年我在韓國已找到工作,但當時我想,再不來中國留學可能未來就沒有機會了?!贝_定好留學志向,金度延開始著手準備漢語水平考試(HSK)。“我是自學的漢語,來中國讀書以前,我的漢語只能進行日常對話。幸好在申請截止前一個月,我的語言水平合格了。來到上海大學讀書后,國際教育學院和經濟學院的很多老師同學都非常關心我,問我能不能跟上教學進度,并且還細心地給我輔導專業(yè)知識。”金度延充滿感激地說。

“韓國不少年輕人會有‘外國人恐懼癥’,但是中國學生很自信,他們即使英語不好也很敢說,這點對我影響很大?!苯鸲妊舆€提到中韓大學老師的差別,“在教學上,中國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問我的想法,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中國大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教育讓我很喜歡?!?/p>

上海大學的師友們不僅在學習上幫助她適應節(jié)奏,還會帶她體驗中國文化活動?!袄鐚W校舉辦的春節(jié)活動,韓國也會過春節(jié),我原本以為差別不會特別大?!苯鸲妊犹岬?,在韓國她和家人會選擇春節(jié)出游。“而在中國過春節(jié),各種活動太豐富了,你會覺得一年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

金度延選擇來上海讀書,是看到了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上海又是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中心城市。在上海讀書,我覺得會收獲很多?!彼岬剑氨究莆揖妥x于上海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畢業(yè)后,我覺得在專業(yè)上還有需要學習的內容,于是又申請了研究生?!?/p>

現(xiàn)在,金度延認為自己的選擇很正確?!爸袊侨蜃畲蟮慕洕w之一,經濟增長也很快,國內市場和制造業(yè)都非常出色。很多跨國企業(yè)包括韓國企業(yè)在內都想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本身擁有很多優(yōu)勢,技術創(chuàng)新速度很快,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

金度延表示,雖然韓國也有很多好公司,但留在中國,平臺更大、可能性更多,作為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她希望以她對中韓兩國市場的了解,幫助兩國企業(yè)擴展業(yè)務,尋找合作機會,推動經濟共同發(fā)展。

土庫曼斯坦留學生:研究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中國經驗

2023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中亞留學生,鼓勵他們?yōu)橥苿又袊衼唶谊P系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收到回信是我在中國最難忘的一件事,這可能也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比糍R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彼時,他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一名土庫曼斯坦留學生,如今他已留校擔任教學秘書。

“我來中國已經13年了,兩邊生活我都覺得很舒服,很不錯。”在中國的十幾年,若賀曼完成了學士階段的化學工程專業(yè)學習、碩士研究生階段的企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習,以及博士研究生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yè)學習。

現(xiàn)在,他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拔彝暾w驗了本碩博的學習過程,因此作為教學秘書,不同階段的留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我都了解?!比糍R曼談起自己的工作時很有條理,“我認為現(xiàn)在需要提升的是和學生溝通的藝術,讓學生更快適應在中國的生活?!?/p>

若賀曼向記者介紹了學校對留學生的課程設置:“我們學校對留學生培養(yǎng)很有自己的方法。如果留學生基礎差一點,學校會安排外語好的、留學生工作經驗比較多的老師幫助學生,如果留學生覺得自己基礎不錯,能夠和中國同學一起參與公開大課,也可以自主選課?!?/p>

說起自己選擇專業(yè)的考慮,若賀曼表示:“我從小就有一個工程師的夢想,因此本科時選了化學工程與藝術,碩士階段選擇企業(yè)管理是想從其他視角做研究?!彪S著在中國的時間越來越長,若賀曼還想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昂屠蠋熒塘亢?,我在博士階段選了本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yè)?!?/p>

“我的博士論文是從馬克思主義視角思考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在若賀曼對生態(tài)文明的理解中,“天人合一”這個古老概念令他印象深刻,他非常認同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爸袊谏鷳B(tài)文明建設上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綠化,一個是新能源車,中國都作了很多努力?!?/p>

“中國以自己的案例讓全世界看到,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自然,如何建設生態(tài)文明。我的國家現(xiàn)在也在參照中國的一些案例,比如設立了一些生態(tài)保護區(qū)域,開始使用和推廣新能源車、新能源設備?!比糍R曼說,“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中國為世界帶來了很棒的中國方案?!?/p>

若賀曼表示:“去年,我參加了北京市團委組織的一個活動,參觀了不少大興區(qū)的高新技術企業(yè),見識到了很多先進生產設備,這顯示了中國企業(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實力。更讓我覺得來中國享受教育,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土庫曼斯坦古代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兩國的貿易和合作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多,我們不僅能引進中國的先進設備,還能參考中國的發(fā)展方案?!比糍R曼說,“未來,我可以用在中國學到的知識,為我的國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為推動兩國文化經濟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p>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12期)



頂部